2013年之后,长期的价格低迷导致了部分钢企生存艰难,包括山西海鑫钢铁在内的部分钢企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以宝钢、河北钢铁为代表的钢铁航母开始严控产量。然而,由于包括汽车板在内的部分产品销路依然顺畅,粗钢需求量依旧在增加。不少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领更大市场份额,不惜大搞“失血性”生产,宁亏不退,所以整体产量依然在攀升。某种意义上,这种不自律的行为是普遍现象。中钢协承认,很多企业都是希望别人自律,自己却不自律。为此,中钢协多次提出,企业要渡过难关,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控产量,实现“不给钱不发货,没有合同不生产,低于成本不生产”的良性生产局面。然而收效甚微。
2014年,中国粗钢需求量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钢材价格跌回2003年的水平,几乎所有的钢铁产品销售压力都在增加。对此,胡艳平认为,日益严酷的市场形势下,不少企业终于开始恢复理性,“真正地把活下去当做当前的第一要务”。另一个直接原因是,实体经济长期低迷引发银行警惕,抽贷现象在钢铁等不景气行业时有发生。数据表明,中钢协会员企业2014年负债为3.2万多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3%,部分企业负债率已高达80%。仅在今年一季度,银行抽贷就达到650亿元。工业和信息化部7月组织的201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分析座谈会上,工信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毛伟明认为,工业经济增长积极因素在增多,但钢铁行业整体状况没有明显好转,“面临市场供大于求、效益持续低下、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等困难,形势更为严峻。”张琳表示,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有望给钢铁行业带来新的转机,但效果要在几年后方能显现,“在市场和环保政策的双重挤压下,将有一批钢企出现资金断裂,在春天到来之前死去。” 对于钢企而言,在此期间能够活下去重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