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部分钢铁企业陆续传出停产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之间关于这是否能缓解行业目前江河日下处境的猜测之声四起。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虽有部分产能退出了市场,但对于解决行业的困境却显得杯水车薪。今年7月底,有着50多年历史的无锡锡兴特钢走上了关停之路;10月23日,杭州钢铁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位于半山生产基地的钢铁生产将在年底关停;11月14日,作为河北地方重点钢铁骨干企业的唐山淞汀钢铁厂也正式宣布停产。接二连三的消息似乎显示着目前钢铁行业关停产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分析人士对此表示,事实也确实如此。
以我国钢铁的重点生产地区唐山为例。长久以来,“钢铁”都被作为唐山的第二张名片,该地区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8左右,因此,该地区钢厂的动态向来被业内看重。而近来有媒体表示,目前唐山地区全停的钢厂已经达十数家之多。探究关停背后的原因,市场分析认为,与目前钢价下行、企业亏损严重直接相关。据上海钢联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普钢绝对价格指数屡创新低,螺纹钢、线材等几大品种更是全部下跌。受此影响,钢企亏损也进一步加重。中钢协发布数据称,今年1-9月,全国大中型钢企销售收入2.24万亿元,同比下降两成,亏损总额281.22亿元,其中主业亏损552.71亿元。
目前,对于本次的关停潮能否助力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困境,分析人士却表示效果或许并不明显。该人士解释称,目前已经退出市场的产能在产能总量中占比较为有限。仍以唐山地区为例,粗略估计,目前唐山地区共有约1497万吨产能退出市场,然而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唐山地区钢铁产能为1.3亿吨,目前已经退出的产能仅仅是其去年的十分之一而已。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部分产能退出的同时,市场上也不乏新增产能的出现。总的来说,目前国内钢铁行业的困境尚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后期还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以及当地政府、企业的贯彻实施,行业去产能之路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