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推进钢结构产业化是发展耗钢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记者采访张家口市长江经贸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张全胜委员时,没想到这位房地产领域的资深人士虽然一口气能说出钢结构住房的诸多好处,但谈及推广却皱起了眉头:“钢结构住房成本高,影响了推广。”一栋20层的高层建筑,采用钢结构的造价要比钢筋混凝土的高出10%-20%。“按照规模经济理论,钢构件制造企业达到一定规模,能通过原料采购、 产品生产等将成本降下来。”省住建厅厅长朱正举委员认为,成本高问题能够在钢结构住房产业化过程中慢慢克服。虽然钢结构住房绿色节能可循环利用的优势备受 肯定,但其在普通住房领域发展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仍是市场对这一新事物尚未充分认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钢结构建筑在全国建筑整体中的比重不足10%,而美国等国家已达到40%以上。这说明我国当下钢结构在住房等建筑的应用,仍停留在“试验田”阶段。
钢结构住房走出“试验田”,推广开来,需要政府伸出有形之手加以引导。“不过,不能以硬手腕改变市场行为。”张全胜委员认为,保障性住房多由政府投资建设,可引导保障性住房先“尝鲜”,提高市场认同感,为开发商树立正确导向。在河北省,这样的市场引导行动已经展开。日前,由沧州市政府与河北大元公司共同建设的全省首个采用钢结构建造的保障房项目开工。此项目与传统住房相比,混凝土用量可降低50%,施工过程用水、用电量也将减少,绿色节能环保特征显著。由于钢结构有较好的塑性,可以使建筑结构在强地震破坏时只产生变形而不至于坍塌,安全性也有保证。“首个钢结构保障房仅仅是一个好的开端,河北省还将进一步推广钢结构住房。”朱正举委员介绍,河北省将以保障性住房等为引导,谋划开工建设一批钢结构住房项目,同时鼓励乡村特色民居应用钢结构,推动这种绿色节能可循环利用的产业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