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房企在绿色建筑的风口 行业集体发力
日期:2015-12-04 11:13  点击:150
     环境问题已日渐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一些房企将目光投向了“绿色建筑”。11月30日,巴黎气候大会召开。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率队赶赴巴黎,他们将参与“中欧社会联合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对话会”、“中国角企业日边会”等活动,探讨中国民间力量在全球气候变化议题中的角色与实践。王石表示,城镇化发展就是能源消耗的过程,能源消耗最大比例是建筑,在建筑中减少能耗非常重要,而在过去,社会忽略了如何通过绿色建筑进行节能减排。
   中国大约在2008年开始推广绿色建筑,但截至2014年底,全国绿色建筑面积仅2.9亿平方米,在全部新增建筑中占比极小。万科是中国最早开始绿色建筑的房企。在王石看来,做绿色建筑并非是出于多么崇高的动机,而是万科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做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化,万科构建了自己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实现了转型,并且可以带动全行业一起前行。建筑成本升高和消费者认知度低,是绿色建筑未能大规模发展的原因。但近几年来,绿色建筑的成本在不断下降。据世邦魏理仕发布的《中国绿色建筑新纪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大部分通过认证的绿色建筑新增成本低于4%。若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每平方米2643元的2013年全国房屋竣工造价均值来进行简单测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的成本增幅在0.8%-6.1%之间;考虑到经济发达省份的绿色建筑发展程度更高,实际的成本增幅应该略低于该测算值。一方面,绿色建筑成本不断下降;另一方面,绿色建筑也更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市场上通过工业化方式建造的“绿建”项目多为精装房,销售价格与同地段、同品质的住宅价格相对平衡,建筑成本因规模增加和技术创新而逐步降低,综合性价比逐步提高,消费群体较为看好。
   世界绿色建筑协会在题为《The Business Case for Green Building》的报告中指出,在大多数案例中,绿色建筑享有0-17%的租金溢价,且录得高出非绿色建筑0-23.1%的出租率,从而在物业售价获取0-30%的增幅。截至2015年4月,国内绿色建筑的总量(含中国绿标和美国LEED标准)已经达到3.2亿平方米,是2008年中国绿标启动元年的154倍。但与全国50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相比,仅相当于1/150,比重很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到,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
      谈到做绿色建筑的初衷,王石表示,万科的实际动机很简单,就是要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至少未来是不是环保,是不是绿色,我想这个是确定的。”因为地球支撑不了现在这样的消费方式,企业一定会首当其冲,所以必须为未来的绿色建筑做准备,为未来不被淘汰做准备。做绿色建筑、绿色产品,是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一种竞争力;企业在其中要生存,要能盈利,而且盈利得好。从房企获得绿色住宅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包括获得中国住建部绿色建筑星级认证和美国绿色建筑委会LEED认证的项目)总数来看,从2009年至2014年底的5年时间中,万科和绿地分别以109和78个分居一二位。紧随其后的是万达商业地产,获得绿色住宅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为65个,三家房企获得绿色住宅建筑评价标识总数,超过排名前50的房企项目总数的一半。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5/07 03:2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