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值严冬季节,钢市进入淡季,没有什么起色,亦不景气,不过呈现在钢市的一些新现象、新动向,受到经营者和市场人士的关注。一些在市场前沿的一线销售员和钢贸公司高层管理者们在销售中反馈的信息以及市场调研中掌握的第一手信息,进入12月份以来,已经处于寒冬,是钢材市场传统的淡季,“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没有最低,只有更低”,这是钢贸商对严寒之中的钢市的预料,似乎不抱有什么希望。然而,目前钢市出现一些新现象、新情况,却让钢贸商十分关注,这些新现象、新情况主要是:
新现象、新情况之一:“冷板市场不再冷兮兮,而是暖融融,与淡季的钢市不相融。”成为淡季钢市的一个新现象。最近一周多来,冷板市场出现一波强劲的反弹行情,开盘见涨,盘中再涨,日涨半百,这一现象似乎让经营者没有预料。以上海市场为例,鞍钢产1.0mm冷板(ST12)价格从12月1日的2230元/吨,上涨至12月15日的2460元/吨,半个月内,冷板价格上涨230元/吨,淡季里逆势而上,确实不多见。从钢贸商在销售中反馈的情况,这段时间冷板销售尚可,由原来的“有价无市”转为“有价有市”,“量价齐上”。这波冷板价格逆势强劲上涨,主要原因是市场可供资源偏紧,贸易商拥有的现货资源普遍不充裕,缺货、少货现象明显,供需矛盾缓解,加上终端需求释放,市场资源稀缺,很多终端用户并未拿到所需资源,支撑近期冷板市场价格的触底反弹,成为时下钢市的一个新现象。
新现象、新情况之二:钢贸商今年不“冬储”,不想博行情。为什么今年钢贸商不“冬储”呢?一家钢贸公司老总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已经没有“冬储”的概念了,价格天天在下滑,今年储了,明年亏,还储啥?以往“冬储”,是钢贸商的一种经营方式,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冬季,钢材市场需求强度减弱,交易清淡,价格下跌,处于低位,而来年随着天气回暖,钢材需求释放,钢价回升,那么在冬储的资源,在来年钢价反弹时候销售,具有一定的盈利空间,“冬储”是利用季节性的价差,取得利润,这也是钢贸商的一种盈利模式。然而,如今钢材市场环境不同了,钢材供给严重过剩,需求持续萎缩,供大于求矛盾加剧,钢价跌多涨少,低位运行,在这种状况下,贸然冬储,风险很大。所以钢贸商已经逐渐淡化“冬储”了。“今年不‘冬储’”,似乎成为钢贸商的一个共识。
新现象、新情况之三:钢厂减产、限产“雷声大,雨点小”,“限价稳市”不见效。尽管钢价频频下跌,钢厂亏损严重,而钢厂减产的力度并不太。据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营业务亏损720亿元,亏损面扩大至47.5%。即便如此,全国钢铁企业仍然未出现像样的减产,同期全国钢材产量继续同比增长1%。11月下旬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160.57万吨,旬环比只减少0.57万吨,降幅仅0.36%。钢厂减产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产量依然居高不下,市场供给依然严重过剩,供需矛盾依然没有缓解,由此,一些钢厂出台限价稳市、限价救市的措施,但成效堪微。经营者认为限价不如限产,产量不减,钢市难稳;产量不降,钢价难涨。钢贸商从这些新现象、新动向中预测后期钢材市场行情变化,寻觅市场商机,在变化中顺势而变,以变应变,没有盲目乐观,贸然行事,而是谨慎操作,他们认为在临近年终之间,钢铁产业链上资金面紧张的压力将会更加明显。尽管从长期来看,钢铁业“去产能”进程必将加快,这有利于供需关系的逐步改善,但短期来看,资金短缺对钢价的制约将更加明显,年底钢价进一步创新低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