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盖100平方米的房子,若干年后是留下一堆建筑垃圾,还是留下可回收循环利用的10吨钢材?”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经常提出这个问题。也正是这个问题激发了他选择从事“绿色建筑”——发展钢结构产业。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要求,利用市场化手段进一步化解产能过剩已成当务之急。对于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行业,去产能的任务尤其艰巨而迫切。发展钢结构建筑是否可以作为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一条有效思路?《经济日报》记者日前进行了调研。
钢结构建筑引起各方关注最早是作为绿色建筑的概念。杭萧钢构集团副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方鸿强介绍,钢结构适用于包括住宅在内的各种工业与民用建筑。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钢结构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可以少用40%左右的沙石、水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建造钢结构住宅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80千克/平方米,比传统混凝土住宅大约740千克/平方米的水平低三分之一左右。其他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比如,在同样满足建设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由于用钢结构建造的柱、梁等比常规混凝土的要窄、薄,占用空间较小,钢结构住宅更加宽敞,可以增加5%至8%的室内得房率;再比如,钢结构受力更合理,抗震性能更好;预制装配化程度更高,安装速度更快。“钢结构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贯穿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特点,与钢铁产业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单银木拿出一份中国钢铁业协会不久前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钢铁行业运行特点及下半年形势分析”,用笔划出其中两句话:“提高钢材产品的应用效率,推进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减量化与绿色化。”
在我国首个钢结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杭萧钢构位于杭州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钢结构建筑生产制造基地,记者看到,25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井然有序,先进的数字化切割设备、全自动制造工艺、工业机器人等一字排开。现场没有刺鼻气味,偶有焊花飞溅,耳边只有机器作业的声音。据介绍,生产钢结构主要消耗电力,焊接采用空气中制取的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保护焊缝,除锈油漆在密闭车间进行,全程几乎不会增加新的二氧化碳排放,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如果房地产开发加大钢结构的使用,所带动的钢铁消费量将相当可观。 按照目前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住宅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钢筋的用量在35公斤(低烈度地震设防区,小高层)至60公斤(抗震设防烈度8度,100米高的住宅建筑);采用钢结构的住宅建筑,每平方米钢材的用量增加到60公斤(含楼板钢筋,低烈度抗震设防区,小高层)到110公斤(含楼板钢筋,抗震设防烈度8度,100米高的住宅),而总造价基本不变。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共生产粗钢8.23亿吨、生铁7.12亿吨、钢材11.26亿吨。有专家估算,目前我国粗钢产能过剩至少2亿吨,化解过剩钢铁产能的任务艰巨。单银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提供的数据,2012年至2014年3年中,建筑钢结构产量分别为3600万吨、4100万吨、4600万吨,只占建筑用钢量10%左右。以2014年房屋新开工面积17.9亿平方米计算,如果全部采用钢结构,按每平方米增加钢材使用量约30公斤来计算,钢材消费量将增加0.5亿吨左右,就相当于吸纳了四分之一的粗钢过剩产能。扩大钢结构的产能成为化解钢铁产能的有效抓手。数据显示,到“十三五”末钢结构建筑用钢量可提高至7000万吨,若加上政策和行业的协同发力,届时国内钢结构用钢量有望突破1亿吨.为扩大钢结构市场,杭萧钢构近年来建立了遍布全国重点城市的代理商模式,通过区域支持、运营支持、技术支持等手段加强与代理商之间的资源共享,更加贴近钢结构市场需求。